2008年6月12日星期四
點解現在人際比較多窒來窒去的對話?
本人於「香港Yahoo知識+」為此文章作出首次的發表。http://hk.knowledge.yahoo.com/my/my?show=HA00536100
發問者:shoppingapmapm ( 小學級 5 級)
點解現在人際比較多窒來窒去的對話?
有甚麼用?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7112500301
我答道:
其實,「窒來窒去」(互相譏笑)的說話,不是現在才流行的。魯迅的作品,如《孔乙己》、《阿Q正傳》,當中有大量的情節記述了早在民初時期,社會上已普遍存在著互相譏笑的風氣。
從前,能夠接受教育的「有識之士」,都是社會上的少數,大部份的人都是目不識丁的。能夠寫、能夠讀的人,都是少數。而中國傳統的教育中,都強調著「道德」及「禮儀」的,而中國傳統以來亦以「禮義之邦」自居。而知識份子在學習使用文字及知識的技巧的同時,又時刻的提省著自己要「隱善揚善」,故從前流傳下來的文字經典之中,多數提倡著道德,而甚少流傳著互相譏笑別人的文字紀錄。但這並不代表著從前的人,沒有「互相譏笑」的惡習的。諷刺時局及譏笑別人的打油詩,就是自古時流傳至今的譏笑別人的方法。
以教育的角度為例,如果社會上的人士,都普遍有著「克己復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精神而沒有「譏笑別人」的壞習慣的話,那孔夫子以上的教誨,不就是人人皆懂、人人皆然、多餘而又無聊的說話嗎?
再從《水滸傳》的故事之中,武松的大哥武大郎不是每天都受到鄰舍的譏笑嗎?其實,以譏笑別人來自娛的惡習,是從古至今人類的通病吧,不是現在才流行的。
而互相譏笑,可以說是人天生出來的缺點。這是因為人總是有或多或少「惰性」的,而譏笑別人,以彰顯出別人的缺點之後,便可以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於別人的缺點之上,從而忘記了自己的缺點,再進一步讓自己覺得自己不用花時間、花心機去改善自己的缺點。有些人甚至以「五十步笑百步」、「一山還有一山『低』」的心態,見到別人的缺點比自己同樣的缺點更嚴重,便以稽落、挖苦別人來自娛,以安慰自己因同樣的缺點而受到別人指責而生的自卑感。
而在今天社會上的教育普及了之後,在我們的正規教育之中,學生們的知識提高了不少,但他們的道德水平卻似乎被社會大眾那「成績為本」、「文憑為用」(尋找好工之用)的風氣及補習社文化所忽略了的時候,學生們以至是成年人,往往都因為心中的自卑感,而承繼了從古至今之譏笑別人的壞習慣的同時,又忘記了尊重別人的重要性。
所以,無論是我國聖賢一直都推崇的儒學,還是西方的道德價值主流基督教,都因應著人類這樣以譏笑別人、稽落別人以自娛的普遍壞習慣,作出了一些發人深省的經典言論,流傳後世,以教化眾生,希望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下節錄一些小弟所印象深刻的古賢經典,與閣下分享。
香港會考中文科範文《論仁‧論君子》:
子貢問君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 《 為 政 》 第 二 )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 《 憲 問 》 第十 四 )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遜)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 《 衛 靈 公 》 第 十 五 )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 《 顏 淵 》 第 十 二 )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 《 子 路 》 第 十 三 )
****
基督教《聖經》:
「
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甚麼量器去量度人,也必被你所用的量器被人量度。『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樑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這自相矛盾的偽君子!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樑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馬太福音 7章1~5
「
我告訴你們:凡向弟兄動怒的,難免受到審判(註:有古卷在『凡』字下添『無緣無故地』五字)。凡罵弟兄是拉力(藐視別人的意思)的,難免公會的審斷;凡罵弟兄是魔利(罵別人愚蠢的意思),難免地獄的火。
所以,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
當你跟告你的對頭還在路上,就趕緊與他和息,恐怕他把你送給審判官,審判官交付衙役,你就下在監裏了。我實在告訴你:若你一文錢沒有還清,你斷不能從那裏出來。
」馬太福音 5章21~26
「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
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
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
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愛是永不止息。
」歌林多前書13章4~8
參考資料:我不是基督徒。我拜佛祖、關帝、財神的,間中都有在觀音開庫的時候,向觀音借「富」的。
2007-12-06 15:54:30 補充
簡單總結:
1)點解現在人際比較多窒來窒去的對話?
互相譏笑不是現在才較多的。這是從古至今的人類通病。
而今天多了,或許是因為今天的人的教育水平提高了,譏笑別人的能又提高了,但道德教育卻不太受到社會的重視。
2)有甚麼用?
可以藉著譏笑別人來自娛。
可以藉著譏笑別人,揚他人的醜之餘,又可以隱自己的醜,以安慰自己不用去改過,以安安慰自己的自卑感。
發問者:shoppingapmapm ( 小學級 5 級)
點解現在人際比較多窒來窒去的對話?
有甚麼用?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7112500301
我答道:
其實,「窒來窒去」(互相譏笑)的說話,不是現在才流行的。魯迅的作品,如《孔乙己》、《阿Q正傳》,當中有大量的情節記述了早在民初時期,社會上已普遍存在著互相譏笑的風氣。
從前,能夠接受教育的「有識之士」,都是社會上的少數,大部份的人都是目不識丁的。能夠寫、能夠讀的人,都是少數。而中國傳統的教育中,都強調著「道德」及「禮儀」的,而中國傳統以來亦以「禮義之邦」自居。而知識份子在學習使用文字及知識的技巧的同時,又時刻的提省著自己要「隱善揚善」,故從前流傳下來的文字經典之中,多數提倡著道德,而甚少流傳著互相譏笑別人的文字紀錄。但這並不代表著從前的人,沒有「互相譏笑」的惡習的。諷刺時局及譏笑別人的打油詩,就是自古時流傳至今的譏笑別人的方法。
以教育的角度為例,如果社會上的人士,都普遍有著「克己復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精神而沒有「譏笑別人」的壞習慣的話,那孔夫子以上的教誨,不就是人人皆懂、人人皆然、多餘而又無聊的說話嗎?
再從《水滸傳》的故事之中,武松的大哥武大郎不是每天都受到鄰舍的譏笑嗎?其實,以譏笑別人來自娛的惡習,是從古至今人類的通病吧,不是現在才流行的。
而互相譏笑,可以說是人天生出來的缺點。這是因為人總是有或多或少「惰性」的,而譏笑別人,以彰顯出別人的缺點之後,便可以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於別人的缺點之上,從而忘記了自己的缺點,再進一步讓自己覺得自己不用花時間、花心機去改善自己的缺點。有些人甚至以「五十步笑百步」、「一山還有一山『低』」的心態,見到別人的缺點比自己同樣的缺點更嚴重,便以稽落、挖苦別人來自娛,以安慰自己因同樣的缺點而受到別人指責而生的自卑感。
而在今天社會上的教育普及了之後,在我們的正規教育之中,學生們的知識提高了不少,但他們的道德水平卻似乎被社會大眾那「成績為本」、「文憑為用」(尋找好工之用)的風氣及補習社文化所忽略了的時候,學生們以至是成年人,往往都因為心中的自卑感,而承繼了從古至今之譏笑別人的壞習慣的同時,又忘記了尊重別人的重要性。
所以,無論是我國聖賢一直都推崇的儒學,還是西方的道德價值主流基督教,都因應著人類這樣以譏笑別人、稽落別人以自娛的普遍壞習慣,作出了一些發人深省的經典言論,流傳後世,以教化眾生,希望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下節錄一些小弟所印象深刻的古賢經典,與閣下分享。
香港會考中文科範文《論仁‧論君子》:
子貢問君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 《 為 政 》 第 二 )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 《 憲 問 》 第十 四 )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遜)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 《 衛 靈 公 》 第 十 五 )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 《 顏 淵 》 第 十 二 )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 《 子 路 》 第 十 三 )
****
基督教《聖經》:
「
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甚麼量器去量度人,也必被你所用的量器被人量度。『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樑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這自相矛盾的偽君子!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樑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馬太福音 7章1~5
「
我告訴你們:凡向弟兄動怒的,難免受到審判(註:有古卷在『凡』字下添『無緣無故地』五字)。凡罵弟兄是拉力(藐視別人的意思)的,難免公會的審斷;凡罵弟兄是魔利(罵別人愚蠢的意思),難免地獄的火。
所以,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
當你跟告你的對頭還在路上,就趕緊與他和息,恐怕他把你送給審判官,審判官交付衙役,你就下在監裏了。我實在告訴你:若你一文錢沒有還清,你斷不能從那裏出來。
」馬太福音 5章21~26
「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
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
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
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愛是永不止息。
」歌林多前書13章4~8
參考資料:我不是基督徒。我拜佛祖、關帝、財神的,間中都有在觀音開庫的時候,向觀音借「富」的。
2007-12-06 15:54:30 補充
簡單總結:
1)點解現在人際比較多窒來窒去的對話?
互相譏笑不是現在才較多的。這是從古至今的人類通病。
而今天多了,或許是因為今天的人的教育水平提高了,譏笑別人的能又提高了,但道德教育卻不太受到社會的重視。
2)有甚麼用?
可以藉著譏笑別人來自娛。
可以藉著譏笑別人,揚他人的醜之餘,又可以隱自己的醜,以安慰自己不用去改過,以安安慰自己的自卑感。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