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18日星期日

李後主《虞美人》之我見

詞牌:虞美人
詞人:李後主(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後主,在國破家亡後,回想起復國的責任;想到自己的輝煌宮殿,被人所佔;後宮佳麗,為自己的無能而殉國;而自己卻選擇了苟且貪安的生活…

春花秋月何時了」便反映了李後主的愧疚--身為亡國之奴,卻仍能過著春花秋月的腐敗生活…

國破家亡後,作為負責任的一國之君,理應以死殉國;最少還要像越王勾踐一樣,臥薪嘗膽,謀求復國的一日。可是,李後主卻選擇苟且貪安,放棄復國念頭--「故國不堪回頭月明中」。其內心的矛盾及掙扎,並非一般人可以想像得到的。

試問,在封建的社會,以男人的剛烈勇敢為主導思想的年代,國君不但未能保家衛國,更要連累無辜的弱質女子,而自己卻還在過著貪逸放曠、飲酒填賦、「春花秋月」的腐敗生活,毫無大志,李後主心中有多自慚形愧呢?

問君能有幾多愁」,李後主為了自我安慰,便將一肚不知多少的「愁」緒、復國的責任,「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般拋諸腦後,以便自己能「安然」地繼續過著的奢華腐敗而有名無權的侯爵生活,苟安餘生。

此詞實為李後主,為自己的「樂不思蜀」,放棄復國責任,貪圖安逸作自我安慰而創作的詞,反映其內心的掙扎,亦表明自己最後毫無復國之心的想法。

今時今日,人為自己而活的思想已被廣泛接納,甚至廣受認同,我們亦無需責怪李後主的苟且貪安。難道我們要看到有烈士以死殉國的新聞故事,才會感到高興嗎?

1 則留言:

亞當 說...

虞美人這首詞對我也有特殊的意義,請來瀏覽這篇有關虞美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