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11日星期日

補習老師給家長的信 (一)

致孩子的家長:

這兩天,跟你花們了差不多半小時,淺談了有關孩子的情況,知道兩位對經濟學及管理學均有很深入的認識及實踐,亦對孩子及我有所期望及要求。
為了更有效幫助孩子成長,我先在此提出我對他的印象:
1. 孩子確實是一個很聰明的學生。他吸收能力強,理解能力高。很多中學生、大學生及其教師都有誤解的基本經濟概念,比如resources, opportunity cost, utility等,孩子亦能清析地理解以及解答有關的功課。不過,他坦承自己對經濟學的興趣不是太大。
2. 他亦是一個很乖、服從性很高的學生。然而,他有一個香港學生都有的懷習慣「學而不思」、生吞死記,較少用自己的文字來表達。
3. 他對學習有很熱切的期望及責任心。相對地,他對表達自己較為被動。如此,我會較困難及花更多時間去理解他對經濟學的收吸程度。

我自小在小學及中學,學習儒家之道。希望在此引用孔聖的至理名言「學而時習之, 不亦樂乎」,藉以分享我對學習經濟學的心得。

Economics is the study, science, philosophy and art of how people make choices to satisfy their wants with limited resources in return of the highest degree of utility (satisfaction).

經濟就是很生活化的理論,其重點就在於「決擇」。人生無時無刻都在運用有限的資源 (包括時間、金錢、智慧、努力 或 任何會有限而會被耗盡的東西) 去作出決擇,以求換來最大的滿足感。所以,兩位其實都可以多在親子活動中 (例如看電視、遠足或任何遊戲),「一點一滴」、「按步就班」的「一同」「實踐」經濟學的智慧 (其他學科亦然),既可更進一步拉近親子間的關係,又可培養孩子在讀書之外健康的興趣,更能使沉悶的學習變得有趣,從而鼓勵他多思考及多實習學會了的知識,亦可以助其多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習如何分配時間、如何作息平衡、如何有效學習、如何交朋結友、如何選擇興趣、如何聽取意見、如何表達自己,亦是經濟學的生活實踐題。

教育是要讓學生吸收知識,以及學會如何終生運用知識,而非訓練學生如何應付眼前的數個考試。考試成績或會考證書只是幫助未真正認識孩子的人,在孩子升學或初踏入社會時,初步了解他的其一個小工具,而非印在孩子臉上,代表其終生成就的烙印。人生處處是考場,若不慎過份強調眼前的考試,本末倒置了,甚至為孩子帶來了過多的心理壓力,使其變得反叛或過份內外 (以歧途來應付或拒絕參與人生的挑戰),我們便更難幫他成長了……

畢竟,學習是一件艱辛而漫長的終生投資及終生事業。若能將沉悶刻板的學習,變成生活中的樂事,是何得幸福快活的事呢?佛家禪學時常強調的「活在當下」,亦包含了有關意味。

老實說,兩位的孩子是我見過最聰明及最乖的學生。與他以及兩位相處,我領悟到很多很多,亦學會了很多很多。希望在此衷心的多謝你們給我的體會及成長。希望可以幫到他成長。

經濟科補習老師
Leo Ja
2006-11-26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