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18日星期日

「雞肋,食之無肉,棄之有味」還是「雞肋,食之無肉,棄之可惜」

此問題的解答,首次於「香港Yahoo知識+」發表。
http://hk.knowledge.yahoo.com/my/profile?show=HA00536100

發問者:Ellen----------請回答------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7011502332
發問時間:2007-01-22 23:31:30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7012205228
[中文]
「雞肋,食之無肉,棄之有味」還是「雞肋,食之無肉,棄之可惜」
我知道楊修既名言係:
「雞肋,食之無肉,棄之有味」

但現在常常聽人說,
「雞肋,食之無肉,棄之可惜」

是否出處不同?

定還是搞錯了?


回答者 :Girl's
回答時間:2007-01-22 23:35:46

it's the same


回答者 :opl_lau
回答時間:2007-01-22 23:35:59
「雞肋,食之無肉,棄之有味」才是三國演義中的正確版本。
「雞肋,食之無肉,棄之可惜」只是後來的人改動之後的一個更易讓人明白意思的版本。


回答者 :jasonhin101
回答時間:2007-01-22 23:52:55

《世說新語》關於楊修記載有四則,皆收於〈捷悟篇〉。建安二十四年(219)秋天,曹操從漢中退兵至斜谷,曹操見碗中有雞肋,隨口曰:「雞肋!」楊修見傳雞肋二字,便教將軍夏候惇及隨行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歸程。楊修由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這個暗語推測曹操有意撤兵。曹操怕軍心渙散,以楊修擾亂軍心定罪,在盛怒之下將楊修軍法處斬,後卻厚葬之,慰籍其親屬。但事後曹操果然如楊修所言退兵。一說曹操是因為楊修看穿自己的心而忌才所以殺之,另一說法是當時楊修擁護曹植為繼承人,而曹操想以嫡子曹丕為承繼。曹操擔心兒子們將來會內閧遂將曹植身邊的謀士借機殺害。
你把雞肋的肉和味攪亂; 常人說的應該是跟楊修口水尾.

參考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A5%8A%E4%BF%AE&variant=zh-hk


發問者:Ellen----------請回答------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7011502332 作了以下補充說明:
補充時間:2007-01-22 23:55:22

我好肯定我係見過「雞肋,食之無肉,棄之有味」出自楊修,



連專欄作家都引用「雞肋,食之無肉,棄之可惜」

香港的文化,

唉...

兩者的分別,

「雞肋,食之無肉,棄之有味」的意境係強好多架


我答道:

事實上,兩者皆通,只是出處不同而已……

據《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諸葛亮智取漢中 曹阿瞞兵退斜谷》
修曰:「……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
可到以下網頁,參閱《三國演義》的網上版:
http://www.angelibrary.com/oldies/sango/072.html

據《三國志》
九州春秋曰:時王欲還,出令曰「雞肋」,官屬不知所謂。主簿楊脩便自嚴裝,人驚問脩:「何以知之?」脩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三國志》所提及的主簿楊脩,是否即是我們所認識的楊修,請恕在下實無暇深究,亦與此提問無關。
可到以下網頁,參閱《三國志》的網上版:
http://www.chinapage.com/big5/history/3w1.htm

若論及兩者間語氣及意境上的分別,我亦認同「棄之有味」比「棄之可惜」,更能言簡意賅地突出其「可惜」是在於「『有味』而『無肉』」。

可知道,《三國演義》是中國演義小說中的「經典」;當中的意境、用字用詞及藝術成份,當然會比起著重「實史」及言簡意賅的《三國志》精彩吧。

題外話--文字、語言的真正意義
(節錄自小弟之前的文章《執筆忘字--討論語言、文字及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http://leoja.blogspot.com/2008/01/blog-post_1995.html

文字、語言,只是幫助人與人溝通的工具,其核心價值在於互相溝通和理解。

錯別字、文法錯誤或引錯經典,在絕大部份的時候,都不會令受眾誤會文意或影響溝通的效率;反而,如果受眾過份執著或拘泥於正宗的文法或用字,便會忽略了文章或對話的內容。好像有些持才放曠的所謂專家學者,在看文章時,會抽絲剝繭地搜尋文章內的錯處,多於發挖當中的真知卓見。

錯別字或文法上的錯漏,實際上,無損溝通和理解的效率。反之,語言文字的「潔癖」──矯枉過正,對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有著更深層次的破壞。

畢竟,語言及文字是「約定俗成」的溝通工具,其存在的核心價值,不正是加強彼此間的溝通和理解嗎?可知道過猶不及,凡事都要以務實為重,適可而止。

發問者:Ellen----------請回答------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7011502332 作了以下補充說明:
補充時間:2007-01-23 02:30:26
哦....原來如此,

唔該晒 Leo Ja / 渣.尼奧

哦,多謝晒你既醒,
我今日有一堂lecture 個老師都係咁講,
話 language 係 focus on linguistic competence,
not performance.

道理係一樣既


我作出了以下的補充:
補充時間:2007-01-23 10:55


首先,多謝你送我的一個「醒」字,雖只一字,卻有如清泉甘露一樣,滋潤著我的心靈,讓我知道,在此文化沙漠之中,我不是獨單寂莫的;亦讓我知道,自己不及時宜的想法,也有一個半個知音人,真的能讓我感受到辛棄疾那種「眾裏感他千百度」之喜。

本來,我還以為「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你的回覆,讓我知道,「近來始覺古人書,『並不是』信著全無是處……」

真的衷心的多謝你。

有關:
Language 是要 focus on linguistic competence,
not performance.

Focus一詞,當真可圈可點……

一般人用Language的目的是溝通,所以,Focus on linguistic competence.

然而,有些文人、學者、專家,如出現在電視節目《最緊要「正」字》中的所謂的專家學者們,就需要如電影中特技人、馬戲團中雜技人之類的人一樣,要透過仿傚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噴盡肚內的墨水,拋盡胸中的經典,才能糊得到口。對這些人而言,Language MUST focus on performance...

唉……

我想,魯迅先生如看到電視節目《最緊要「正」字》,一定學孔夫子一樣「喟然而嘆。」魯迅之嘆,蓋嘆《「正」》也。


發問者回應:
回應時間:2007-01-24 01:39:37

哦...原來係咁...

多謝你的解答,
使我又識多左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