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30日星期五

先存德而後積能

曾經,我以「從政者需要能力與道德兩者兼備[Leo Ja1] 」為題,寫過一篇文章。

然而,在家、在公、在社會之現實環境之中,每多有讓人深感無奈的事情發生,我亦一度迷惘過、沮喪過、悲憤過。我亦一度懷疑,道德與能力並重,或許是太過理想化、與現實脫節、遙不可及的夢想。我更一度疑惑過,為了實踐理想,我們又應否為了追求權力、能力,而權宜地暫且放下自己對道德的堅持。

痛定思痛後,我不得不承認「德才並重」的要求,或許是真的是對從政者過高的期望。現實之中,我們往往需要作出取擇。那在選賢與能的時候,道德與才幹,又該如何取擇呢?

有道德情操,但欠缺才幹的義士,往往為了揚善衛道、成人之美,而發奮圖強,努力不懈地提升自己的才幹。換言之,有德而缺才之士,會因他們心中的道德情操,而令到他們更有動力、更有機會最終於為一「德才並重」的賢能。

而有才幹而略欠道德之能者,往往為了追逐權力、追名逐利,而一點一滴地放棄自己的原則、立場,最終被權力、名利所迷惑而變得越來越腐敗不堪了……在我國近代的歷史之中,不少起初救國救民的大英雄,最終因為他們的道德水平,一點一滴地被追求權力與名利的心魔所蠶食了,逐步放棄了對道德的堅持,運用上更多的陰謀詭計,而令我國面臨更多的苦難,令人民面對更大的浩劫……換言之,有才而缺德之徒,會因他們的心魔與才幹,而令到他們更有機會最終成為一個「有才而無德」的暴君、施虐者。

而現實之中,才幹是相對的能力,而道德則有絕對的標準。

能力的高低,可以因為時間與經驗而不停的得到強化及積累;反之,一旦人被權力、名利所迷惑了,對道德的堅持略有放棄的念頭,便會因為權力與慾望的誘惑而放棄更多更多的原則,造出更多禍國殃民的惡行來。

如果,現實之中,在選賢與能的時候,無奈地遇上「有德而缺才」與「有才而缺德」的選擇的時候,我會抱著「先存德後積才」的原則,去作出自己的決擇的。因為,我深信這樣能更有希望地將「從政者需要道德與能力兩者兼備」之夢想實現出來。

[Leo Ja1]見:http://leoja.blogspot.com/2007/07/blog-post_4208.html

1 則留言:

匿名 說...

一、才幹?

宋朝司馬光也曾比較才與德(可參考《資治通鑒.卷一》晉智伯一段),他的觀點和你的很相似。這種觀點可以說對又可以說不對,因為它本身就帶有一點模糊,就是所謂「缺才」,究竟指去到甚麼程度呢?

記得以前有人談論過「醫術」和「醫德」哪方面比較重要,有一個答案令我印象很深刻,就是沒有「醫術」,哪有「醫德」可言?

作家柏楊也曾說,為官者才德兼備當時最好,但如果不能,只好捨德取才。有能力而無道德的官,可以用良好的制度去規範和監察,使他不敢越軌。但無能的庸官呢?他既無能力做出對百姓有益的事,又無法應付奸狡的壞人,究竟要他何用呢?

先撇開柏楊所說的「規範和監察」不談,上面的例子起碼告訴我們一件事,如果才幹缺乏到不能履行責任的地步,這是不能接受的。問題是,如果才幹足夠履行責任的話,又應否稱為「缺才」呢?你明白矛盾所在嗎?

二、預知?

我不明白「大英雄」的例子和題目有甚麼關係。當我們談論如何取捨才德的時候,背後已經包含了一個條件,就是我們能夠「觀察」得出一個人的才德,否則一切均成空話,對不對?但能夠「觀察」一個人的才德和能夠「預知」他將來的才德是兩回事。

大英雄起初救國救民,即他們本來是有才有德之士,哪有甚麼好說呢?至於日後的墜落,又誰人能預知呢?難道你有獨到的相人之術,能夠準確地評估他們的「道德水平」,在他們還在救國救民的時候便看出他們「略欠道德之能」?若果不能,則這例子和取捨才德(題目)有甚麼關係?

三、絕對的標準?

你提及「道德有絕對的標準」,這種觀念我覺得很有趣,放眼古今中外,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道德標準。再者,道德標準也會隨著時間而改變,究竟道德有甚麼「絕對的標準」可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