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9日星期四

教育理念分享(一)--教育的精髓

學生、家長:

你好,我是補習導師,Leo。每次見面時,我都會間中提及一些我對教育(正規教育)及補習(輔助教育或教育輔導)的觀點。在此,我再補充一下。

教育是為學生及孩子未來投身社會做準備功夫的重要歷程。小時候(1986-1999),我是在被當時大部份香港人都視為極偏遠地區的元朗讀書的,老師們及校長都是充滿熱誠的教育家,他們放棄正百花齊放的商界的高薪厚祿、晉升機會,不惜每天長途跋涉,千里而來,有些住在港島的更要涉水攀山(過海底隧道及經屯門公路之山路),每天花上四個多小時的來回車程,為的就是要教好我們這班學生。還記得,讀書時,老師們時常強調「五育」(德、智、體、群、美),當中以德育為首。老師們亦強調,上課是為了吸收知識,做功課是為了溫故而知新,兩者都不是以應付學校考試或公開試為最終目標的。

九十年代起,以催谷學生應試技巧作為賣點的補習社,已被經濟掛帥、公利短視,投機、炒賣、博彩風氣濃烈的香港主流所接納,正在「大展拳腳」。不少學生及家長都認為學習(包括到學校學習及上補習班)只是為了會考成績,為了爭取大學學位,而不是為了吸收知識。甚至不少傳統學校的教師都爭相仿傚補習社的教學理念,放棄教授知識,改為催谷應試的技考。而我校九五年上任的新校長亦跟隨「主流民意」,下令將中五及中七的體育課一律改為自修課。母校的前校長及教師們均在閒談間,流露出對此風氣的憂慮。在教師們的醺陶下,耳濡目染,我亦認為「五育」才是教育的精髓,其中的德育,指的是教授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及提升他們的心理質素,而智育指的是從教授指定術科,讓學生能吸收知識及練習應用有關知識解決問題的技巧,從而訓練學生的思維,讓其領悟到終身學習、獨立思考及將知識活學活用之道。

而事實上,今天的科技、社會、經濟及就業市場的變更,快而且多,很多時學校裏學到的東西,甚至大學的課程,以至坊間極為流行的在職進修,在課程完成後,多少都會與現實的就業市場脫了軌、脫了節,甚至有些乖張、言論偏激的學生及社會人士,更指傳統學校無甚用處,倒不如及早投身社會,在「社會大學」中吸取經驗更為實際。中學課程以至大學課程,對學生及孩子的成長,從公利、短視的角度來看,除了多一張「沙紙」之外,似乎對實際工作有欠直接的實用性或市場效益。然而,對孩子的心理、思維、成熟度、積極性、自學能力等方面,這些看不見、量不到、測不得、沒準則的重要層面,卻是極具影響力的。

其實,以我的個人經驗來看,現今學生,在社會、傳媒及朋輩的影響下,養成了很多「壞習慣」,如不認真、走捷徑、懶散、自我縱容、好高騖遠、心猿意馬、欠集中力、拒絕思考;有些學生不會發問,亦不會表達,而有些學生則口沒遮欄、喜歡標奇立異。實際上,學生成績的問題,以致今天香港新畢業生(包括中學、大專的新畢業生)的就業心態問題,與學生在來自社會上的不良歪風所感染到的「惡習」有密切的關係。要幫助孩子改善成績,以致協助學生提高升學及就業的競爭力,單單教授書本上的知識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而催谷學生的應試技考更是有形而無實的歪風邪路,對學生長遠發展及成長,有害而無益。治本的方法是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及良好的學習態度,這便是傳統教育中所強調的「德育」。

早前,我曾讀過一篇李嘉誠先生受香港電台《傑出華人系列》的訪問文稿(《李嘉誠語錄》,許澤惠編注,次文化堂出版),當中李嘉誠先生有一段話,我覺得對幫助孩子的成長極具啟發性,在此與大家分享:

以往我百分之九十九是教孩子做人的道理,現在有時會與他們談論生意……但約三分之一談生意,三分之二教他們做人的道理。因為世情才是大學問!

世情才是大學問!」當中的世情,指的是做人道理、處事態度。學會做人,學會處事,學會正確的價值觀念,比在坊間的補習社操練應試技考更為重要。代表商界的立法局議員田北俊先生,狠批香港的教育制度培訓出來的畢業生(包括大專及中學的畢業生)「高分低能」,所指的,亦可能是年青人、畢業生們、學生們,儘然公開試成績出眾,但卻不會做人處世,欠缺成熟的處事態度。亦有不少國際企業,在招聘時,除了有基本的筆試及能力測試之外,亦會透過問卷了解求職者的就業心態。其實,只要我們放開眼光及胸襟,我們便不難發現,孩子的學習心態、做人處事的態度,比起學校考試及公開試的成績,以致大學文憑,對孩子的未來有更重要及更深遠的影響。

談及有關學習之道,我想借用季羨林先生(他從德國學成回國後,便在北京大學當了三十年系主任、五年副校長,被香港電台譽為「傑出華人」,亦因為學術的成就及對中國的熱誠,於祖國多次在政治、學術、社會等不同範疇的組職及團體出任重要的職務)的研學心得,與各位一同分享及實踐有關的道理。附上節錄自《牛棚雜憶》之附錄三《季羨林自傳》的引文,當中節錄了季羨林先生對學習及學術研究的心得,我將有關引文副題為《季羨林先生的研學心得》,希望大家能抽一點點時間閱讀吧。

最後,希望我的努力能改善學生成績之餘,亦能培養學生樂於學習、活學活用及終身學習之習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