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0日星期六
轉載:《一字記之曰:「愛」》(《教仔俱樂部》導讀)
一字記之曰:「愛」(《教仔俱樂部》導讀)
「養子方知父母恩」,這句話說起來似乎非常有道理,但是作為一位父親,我個人的經驗更讓我明白︰「養子亦方知父母之不足」。因為當我照顧女兒的時候,例如每朝早準時七時起床陪她吃早餐,跟她講解人生道理、政治民主等等時,在這個教女的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自己的不足,當然亦體會到我父母親的不足。
我不是要在這裡怪責我的父母,因為地球上任何一對父母都一定有所不足,正如心理學家佛洛依德所說︰「世界上有兩件事基乎不能夠做到完美,第一是做別人的兒女,第二是做別人的父母。」
因為,孩子的成長期是非常漫長的,他們在十幾二十年間不停地成長;而社會又不停地轉變--父母無論在工作、心情、人際關係等方面亦在不停地變動。怎樣在這樣多的變動、碰撞之中,來得出一個好的教育效果呢?這是非常困難的事。不過,困難歸困難,作為父母的,教兒育女畢竟是他們無可推卸的責任。所以,父母一定要不斷吸取新的資訊,不斷學習新的技巧、方法與態度,去教導子女的。尤其是,在這個轉變急速的年代。
《教子俱樂部》一書是由有三十多年歷史的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編寫的,書中有很多不同的個案,包括如何處理小朋友之間的競爭、妒忌和小器;怎樣跟子女交代等種種「教仔」秘訣和技巧。
其實千言萬語,都可以用書中第二章的標題表達出來︰「父母之道就是愛」。要令子女開開心心地過日子,就要有效地表達、傳達出你對他們的愛心,讓他們感受到愛。何謂愛呢,基本上是包容、了解和接受。你讓子女感受到這愛心,我相信無論人生有多少風浪和困難,子女都會覺得有父母親跟孩子一同去面對、學習和應付,那麼他們整個心理都會自在、快樂很多。
除了「父母之道就是愛」之外,在我看來,這本書第二大重點就是尊重--讓子女在尊嚴中成長。父母要在子兒面對失敗、挫折,或去享受成功的時候,其實最重要的,就是讓子女建立自己的尊嚴,讓他們對自己有自信--讓他們知道,建立自己的尊嚴,建立自己的自信,自己才會更有動力去付出努力,亦從而讓他們自覺有些東西是不可以做的,讓他們體驗到甚麼是「有所為,有所不為」。
在愛與尊重的基礎之上,一切的事情都會頓然變得好辦得多。因為,人生之中,無論誰也好,少不免會遇上很多困難、挫折、失敗;但是,只要你得到愛與尊重,康復的程度以及在康復之後另創新的生命的面向,都會來得比較快、比較容易的。
整體而言,不單在香港,全世界談教導子女的書,大都忽略了一個變動的面向——父母親本身亦不是一個常態,正如子女十多年來不斷成長,父母親雖然已成年,但仍然需要不斷成長、不斷變動,工作也好、感覺也好、甚至性格、價值觀取向等。怎樣同時談及父母親的變動,運用父母親的變動來應付子女的變動,這一點資訊全世界都略嫌不足。希望臨床心理學家們可以多在這方面著墨,提供有關的秘訣和技巧,這樣就更加完美,更能幫助父母親明白如何教導子女。
作者:馬家輝博士(美國威斯康辛麥迪遜校區社會學博士)
節錄自香港電台網上學習系列《十本好書2002》http://www.rthk.org.hk/elearning/10books2002/book06.htm
****
教育署署長張憲宗先生的讀後感:
「
這本書不單適合家長,青少年也適合看,因為從中可瞭解人際關係,學懂溝通。
這不是一本說教的書,它有七十七篇短文,由幾位臨床心理學家,用實際個案帶出訊息,文字輕鬆,深入淺出,頗易吸收,我花了大半天已看完。
書中角色的名字是假的,但所講的故事卻是真的。讀者會感到跟自己身邊發生的事很相似,可能會忽發奇想,為何我似前沒有像書中所說的那樣做?否則就可以把危機處理好,把衝突他解掉。
」
「養子方知父母恩」,這句話說起來似乎非常有道理,但是作為一位父親,我個人的經驗更讓我明白︰「養子亦方知父母之不足」。因為當我照顧女兒的時候,例如每朝早準時七時起床陪她吃早餐,跟她講解人生道理、政治民主等等時,在這個教女的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自己的不足,當然亦體會到我父母親的不足。
我不是要在這裡怪責我的父母,因為地球上任何一對父母都一定有所不足,正如心理學家佛洛依德所說︰「世界上有兩件事基乎不能夠做到完美,第一是做別人的兒女,第二是做別人的父母。」
因為,孩子的成長期是非常漫長的,他們在十幾二十年間不停地成長;而社會又不停地轉變--父母無論在工作、心情、人際關係等方面亦在不停地變動。怎樣在這樣多的變動、碰撞之中,來得出一個好的教育效果呢?這是非常困難的事。不過,困難歸困難,作為父母的,教兒育女畢竟是他們無可推卸的責任。所以,父母一定要不斷吸取新的資訊,不斷學習新的技巧、方法與態度,去教導子女的。尤其是,在這個轉變急速的年代。
《教子俱樂部》一書是由有三十多年歷史的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編寫的,書中有很多不同的個案,包括如何處理小朋友之間的競爭、妒忌和小器;怎樣跟子女交代等種種「教仔」秘訣和技巧。
其實千言萬語,都可以用書中第二章的標題表達出來︰「父母之道就是愛」。要令子女開開心心地過日子,就要有效地表達、傳達出你對他們的愛心,讓他們感受到愛。何謂愛呢,基本上是包容、了解和接受。你讓子女感受到這愛心,我相信無論人生有多少風浪和困難,子女都會覺得有父母親跟孩子一同去面對、學習和應付,那麼他們整個心理都會自在、快樂很多。
除了「父母之道就是愛」之外,在我看來,這本書第二大重點就是尊重--讓子女在尊嚴中成長。父母要在子兒面對失敗、挫折,或去享受成功的時候,其實最重要的,就是讓子女建立自己的尊嚴,讓他們對自己有自信--讓他們知道,建立自己的尊嚴,建立自己的自信,自己才會更有動力去付出努力,亦從而讓他們自覺有些東西是不可以做的,讓他們體驗到甚麼是「有所為,有所不為」。
在愛與尊重的基礎之上,一切的事情都會頓然變得好辦得多。因為,人生之中,無論誰也好,少不免會遇上很多困難、挫折、失敗;但是,只要你得到愛與尊重,康復的程度以及在康復之後另創新的生命的面向,都會來得比較快、比較容易的。
整體而言,不單在香港,全世界談教導子女的書,大都忽略了一個變動的面向——父母親本身亦不是一個常態,正如子女十多年來不斷成長,父母親雖然已成年,但仍然需要不斷成長、不斷變動,工作也好、感覺也好、甚至性格、價值觀取向等。怎樣同時談及父母親的變動,運用父母親的變動來應付子女的變動,這一點資訊全世界都略嫌不足。希望臨床心理學家們可以多在這方面著墨,提供有關的秘訣和技巧,這樣就更加完美,更能幫助父母親明白如何教導子女。
作者:馬家輝博士(美國威斯康辛麥迪遜校區社會學博士)
節錄自香港電台網上學習系列《十本好書2002》http://www.rthk.org.hk/elearning/10books2002/book06.htm
****
教育署署長張憲宗先生的讀後感:
「
這本書不單適合家長,青少年也適合看,因為從中可瞭解人際關係,學懂溝通。
這不是一本說教的書,它有七十七篇短文,由幾位臨床心理學家,用實際個案帶出訊息,文字輕鬆,深入淺出,頗易吸收,我花了大半天已看完。
書中角色的名字是假的,但所講的故事卻是真的。讀者會感到跟自己身邊發生的事很相似,可能會忽發奇想,為何我似前沒有像書中所說的那樣做?否則就可以把危機處理好,把衝突他解掉。
」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