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18日星期日

補習老師給家長的信 (三) -- 先處理「質」的問題

致孩子的家長:

先處理「質」的問題

你好,我是補習導師,Leo Lam。之前跟孩子補過中史、地理、世界歷史、數學及綜合科學,發覺孩子的學識、智慧、耐性、積極性、學習態度、品行、集中力及反應都較同年齡的學生為高。最重要是,孩子對學習沒有抗拒。老實說,我甚至覺得他很喜歡學習、樂於吸收新知識。我相信,長遠來說,你們也不用為他的學業及成績太過操心。

然而,因為現時普遍的初中教學(包括孩子現正就讀的中學),要求學校的學生在同一時間修讀的學科實在是太過多了。其實,要讓孩子在同一時間掌握不同的知識及技巧,實在是有一定的難度。這個情況,就好像一些中小型規模的公司,要求職員要在同一時間處理很多「繁鎖」及「零碎」的事務一樣,雖然單獨看每一個問題或要處理的業務,理應是難度不大的,但是,就是因為工作太多、太鎖碎、太繁重了,單應付「量」的問題,已經要花上不少的心力與時間了,要同時搞好「質」的水平,就似乎有點強人所難了。

同樣的情況──「質」及「量」中間的失衡問題──似乎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出現了。我以前也是在英文中學,以英文來修讀初中課程的,也是要修讀中、英、數、綜合科學、中史、世史、地理、經濟及公共事務科等不同術科的。然而,今天香港社會更對學生有更高的要求──在初中時,要求現今的學生比以往的花上更多的精神、「額外」的時間來修讀電腦、通識、社會時事等學科(而孩子的學校是教會學校,更需要修讀宗教科);加上社會上,要求孩子們參與不同課外活動及補習班的風氣──今天的孩子,需要應付不同知識的「工作量」,實在比我們這些成年人以往讀書時為多,甚至比一些成年人的工作量還要大呢。

就我個人在學習、工作、管理及教育輔導(補習)中所得到的經驗而言,在「質」及「量」的失衡問題中,我會先處理「質」的問題。只要先學會處理事情的正確方法,慢慢就能越做越快,可應付更多的工作。畢竟,少年人,學壞容易學好難。一旦習慣了一些壞習慣(如貪快、貪多、好逸惡勞、走捷徑等),要將之改變,便難之又難了。正如匯豐銀行、Hongkong International Terminal、Manulife等各行業的國際企業,在招聘管理見習生 (Management Trainee) 時,都註明「畢業兩年內」的要求(不是「年齡」要求),當中原因可能很多,但是,其中一定包括不希望新入職的員工,在別的公司及行業,曾受到「別的」,甚至「不良」的管理文化所影響。

而現今香港已經有很多學校,仿傚歐美的教學方式,將不同科目合併(如將初中的地理、中史、世界歷史、經公科、通識及時事合併為「綜合人文」科),或在不同的年級,集中地教授不同的科目,以減少學生的工作量及壓力,讓學生有更多的空間及時間,從不同的術科中實習正確的學習之道,以求從「質」及「量」此兩個重要的要求中,取得平衡,從而提高教育的效果。

在此,我想引用劉蓉的《習慣說》:

「習之中人甚矣哉!足履平地,不與窪適也;及其久,而窪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則反窒焉而不寧。故君子之學貴慎始。」

君子之學貴慎始。」我想在孩子還未學到些壞習慣之前,先在他成績最差的一科,如地理 或 世界歷史(或其他術科)中,集中地從其中一科,引導孩子認識正確的學習之道,如記重點、做筆記、發問及理解等。(因為孩子的學校,所學的科目實在是太多了,工作量成比一般的香港學校為多,要同一時間實習「學習之道」,並應用在所有科目,又能同時應付學校的功課、測驗及教試等學生責任,似乎有點難度。)只要在其中一科,讓孩子明白、體會及熟習到正確的學習方法,讓他改善了自己的成績,提升學習的效率,他便會自動自覺地應用這些正確的學習方法於其他的科目了。

而學習的過程,除了上堂受教及看書之外,其中也包括發問、理解及表達。我已吩咐孩子準備地理及世史科的功課、測驗及考試卷的副本(我想在不額外增加其工作量的同時,了解到他的程度,以及有沒有什麼常犯的錯處)。另外,我希望孩子學習以自己的文字來回答問題,戒除以「背誦」來回答問題的習慣,因此,我亦要求他準備一些「英文作文」,以了解他的英文水平。另外,我亦叫孩子準備一本筆記簿。我亦希望,在補習之前,孩子能簡單地溫習,以善用有限的補習時間,提出有效的發問。

希望你們能在下一堂補習之前,與孩子商討我們應先從那一科著手,引導孩子學習之道,亦提省孩子能作好補習前的準備(功課、測驗、教試及作文的副本、筆記簿、補習前的備課)。

最後,我亦有一個小建議:其實,作為家長的,亦可以從一些自己較感興趣或較有自信的課目著手,多以輕鬆的手法及方式(如鼓勵孩子以講故事的形式分享歷史或地理知識),與孩子溫習功課,灌輸正確的學習方法。一來可以了解孩子的學習進度,亦可以促進親子關係,更可以「溫故而知新」,做到教學相長(現今的課程,加入了很多成年人不認識的新知識呢)。更可以鼓勵孩子多與同學及朋友一同做功課及溫習。這樣,便能讓孩子親身體驗到孔聖的道理:「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沒有留言: